2021年,我国汽车工业在复杂形势下爬坡过坎,产销分别完成2608.2万辆和2627.5万辆,同比分别增长3.4%和3.8%,结束了连续3年下降趋势,为我国工业经济持续恢复、稳定宏观经济增长贡献了重要力量。
汽车出口创历史新高
我国汽车产销总量已经连续13年位居全球第一。在国内强大消费市场带动下,2021年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2140.8万辆和2148.2万辆,同比分别增长7.1%和6.5%,市场规模连续7年超过2000万辆。
从细分车型看,轿车产销分别完成990.8万辆和993.4万辆,同比分别增长7.8%和7.1%;SUV产销分别完成1003万辆和1010.1万辆,同比分别增长6.7%和6.8%;MPV产销分别完成107.3万辆和105.5万辆,同比分别增长6.1%和0.1%;交叉型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39.7万辆和39.1万辆,同比分别增长0.6%和0.8%。
按照整车企业出口统计口径,2021年,汽车出口201.5万辆,同比增长1倍,占汽车销售总量的比重为7.7%,比上年提升3.7个百分点。“我国汽车出口首次超过200万辆,实现多年来一直徘徊在100万辆左右的突破。”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分析,商用车和乘用车双双高速增长拉动作用明显,商用车出口40.2万辆,同比增长70.7%;乘用车出口161.4万辆,同比增长1.1倍。其中,SUV占据绝对主导,中国品牌在SUV车型方面更具竞争优势。
近年来,中国品牌转型升级优势渐显,加之供应链相对完备,可为海外消费者及时提供有竞争力的产品。在国内出口排名前10家车企中,9家企业均呈现快速增长,其中有4家企业出口增速超过100%。此外,上汽集团、长城汽车、吉利汽车等车企在海外布局建厂,支撑了中国品牌在海外落地生根,为未来增长奠定坚实基础。
“值得关注的是,2021年新能源汽车出口表现突出,达31万辆,同比增长3倍。”付炳锋介绍,欧洲成为主要增量市场,主要集中在比利时、英国、德国、法国、挪威等发达国家,体现了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国际竞争优势。
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轮值会长朱华荣看来,中国汽车品牌的产品质量达到甚至已经超过一些国际品牌水平,以千车故障率为例,国际大多品牌这一指标数值为8至10,中国品牌则达到5至7。
“但在新一轮竞争中,中国品牌要加速战略转型以及能力重塑。”朱华荣认为,软件定义汽车正成为新趋势,要加快向智能化、电动化、网联化、轻量化、健康化方向发展,满足用户对产品造型、配置需求、用车环境、营销服务等多方面的需求,持续推出高科技产品和高品质服务,为用户带来美好出行体验。此外,要加速向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进军。
随着世界经济持续恢复、全球汽车消费市场逐步回暖,我国汽车出口将迎来新一轮增长期。付炳锋预计,2022年我国汽车出口增速在20%左右。“我们将联合中国汽车企业,在法规认证、关税、海外金融、物流运输、知识产权保护和品牌培育等方面积极开展工作,密切关注企业在出口方面遇到的主要困难,提出建议和措施,解决共性问题。”
新能源汽车量质齐升
新能源汽车是全球汽车产业绿色发展、低碳转型的重要方向,也是我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。“2021年,新能源汽车呈现市场规模、发展质量双提升的良好势头。”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郭守刚介绍,2021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54.5万辆和352.1万辆,同比均增长1.6倍,市场占有率达到13.4%,高于上年8个百分点,创造了2016年以来的最快增速。纯电动乘用车平均续驶里程从2016年的253公里提高到2021年的400公里以上,消费者质量满意度与燃油汽车持平,中国品牌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占新能源乘用车销售总量74.3%。同时,产业发展配套环境进一步优化,截至2021年年底,累计建成充电站7.5万座、充电桩261.7万个、换电站1298个,在全国31个省份设立动力电池回收服务网点超过1万个。
付炳锋分析,从新能源汽车走势情况来看,2021年保持了产销两旺发展局面,自3月份开始,月销量超过20万辆,8月份超过30万辆,11月份超过40万辆,12月份超过53万辆,表现出持续增长势头。
但也要看到,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面临“双碳”目标要求、国际竞争压力增大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风险等新形势新问题。下一步,工信部将贯彻落实《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(2021—2035年)》,制定支持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的系列政策举措,全力推动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。
“要充分发挥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部际联席会议机制的作用,保持政策体系有效衔接。”郭守刚建议,加强与青海、四川、江西等省份沟通,协调推动国内锂资源开发。根据“双碳”目标“1+N”政策体系要求,组织编制汽车产业绿色低碳发展路线图,为行业企业提供指导。
加快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,持续开展好新能源汽车下乡、换电模式试点工作,启动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城市试点,推动提高城市公交、出租、物流配送等领域新能源汽车比例;各地应出台更多停车、充电等使用环节的优惠政策,优化汽车限购措施,为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创造良好环境;推动电动化与智能网联技术融合发展,加快5G信息通信、车路协同等新技术应用,开发更多适合消费者的休闲娱乐、生活服务、自动驾驶等功能。
发展新能源汽车,要牢牢守住产品质量红线。“在质量安全、低温适用等方面应提出更高标准、更严要求,持续开展中国汽车品牌向上发展专项行动,引导企业提升产品质量、提高服务水平、树立品牌形象,让消费者更喜欢买、更放心用。”郭守刚说。
芯片供应短缺逐渐缓解
近年来,汽车行业一直受芯片短缺问题困扰,2021年国内外多家汽车企业甚至因此减产或短期停产。“这一轮汽车芯片短缺因素很多,既有芯片产业自身周期性影响,也有疫情、工厂火灾等突发性因素。”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司长王卫明表示,对此,工信部组建汽车半导体推广应用工作组,建立重点整车企业生产情况周报制度,加强供需对接和工作协同,推动提升汽车芯片供给能力。
此外,工信部还指导成立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联盟,组织编制《汽车半导体供需对接手册》,提供568款芯片产品技术参数信息以及1000条整车和零部件企业需求信息供行业企业参考使用;支持行业机构搭建供需信息对接平台、上下游沟通协调渠道,加强汽车和零部件企业与芯片厂商的直接沟通交流。
“当前,全球主要芯片企业已经在逐渐加大汽车芯片生产供应,新建产能也将于今年下半年陆续释放,预计2022年汽车芯片供应短缺情况将逐渐缓解。”王卫明告诉记者,工信部将继续加强上下游供需对接和各方工作协同,加大汽车芯片保供工作力度,同时引导企业优化供应链布局,统筹推进汽车芯片推广应用、联合攻关,引导社会资本积极投资生产制造和封装测试,提升汽车芯片供给能力,保障汽车产业平稳健康发展。
付炳锋认为,芯片短缺逐渐缓解将进一步释放汽车供给能力。叠加一些有利因素,2022年中国汽车市场将继续保持增长,总销量预计达到2750万辆,同比增长5%左右。(记者 李芃达)
来源:经济日报